【法治宣传】“直存”业务陷阱,防控中心提醒您远离非法集资新骗局
发布时间:2024-11-14 15:41:08

综述:

央企国企贴息、银行“直存”、100万元存一年最高能拿9万元利息……这样的赚钱方式你信吗?近期市场上出现了自称融资顾问的人士在社交平台上推销所谓“直存”业务,在他们口中,“银主”将资金存入指定银行的账户,就能获得8%甚至9%的贴息“福利”。然而,这样的“直存”业务模式,以高收益为诱饵,向社会公众集资,存在非法集资、诈骗等风险隐患。防控中心提醒您,提高风险防范意识,警惕此类非法集资陷阱。

01

“直存”业务的运作模式

 “直存”业务通常由一些信息咨询公司或个人以银行合作的名义进行推广。他们谎称与中国人民银行或商业银行合作,开展所谓的“银行直存”业务,承诺高额年化收益或赠送旅游、分期返还本金等,以此诱骗公众签订所谓的协议。实际上,这些公司并不具备从事吸收存款等金融业务的资质,其所谓的“直存”业务也未取得金融管理部门的许可。


02

“直存”非法集资模式实施步骤

虚假宣传与合作。不法分子或机构谎称与人民银行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,开展所谓的“银行直存”业务。他们可能会在公司名称中使用“直存”等字样,大肆宣传“银行贴息存款”“支持国家大型基建”等,承诺高额收益、赠送旅游、分期返还本金,以此诱骗公众签订协议并投入资金。

高收益承诺。此类机构通常会承诺较高的年化收益,甚至可能高达8%至9%,吸引投资者参与。例如,有报道称“银主”将资金存入指定银行账户,就能获得8%甚至9%的贴息“福利”。

骗取信任。为了增加可信度,不法分子可能会让投资者签订所谓的“认同书”,声称资金将得到集中存管,每一笔交易都会受到监管,资金流向安全。然而,这些“认同书”往往没有银行或中介机构的盖章,只是一个单方面的意思表示。

资金转移。一旦资金到手,不法分子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将资金转移至第三方普通企业账户,导致资金无法收回。这些操作往往未经金融管理部门许可,涉嫌非法集资。


03

“直存”业务的风险隐患

资金安全无保障。所谓的“直存”业务通常承诺高额的贴息返利,如8%甚至9%的年化收益,这种高收益承诺本身就不符合常规银行存款产品的收益范围。根据有关媒体调查,这些资金往往被转入第三方普通企业账户,存在资金无法收回的风险。

个人信息泄露。在办理“直存”业务过程中,不法分子要求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和开户信息,这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,给个人隐私和资金安全带来双重风险。

法律风险。此类“直存”业务涉嫌非法集资和诈骗,参与者可能面临法律风险。根据《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》,非法集资是指未经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,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,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。

虚假宣传。不法分子通过虚假宣传造势,编造虚假项目,承诺高额固定收益,骗取社会公众投资。这种行为违反了广告法和金融监管的相关规定。


04

如何防范“直存”业务陷阱

提高风险意识。对于任何承诺高额回报的投资项目,都应保持警惕,理性分析,不轻信高收益承诺。金融消费者应自觉克服贪利心理,关注新闻媒体报道的典型事例案例,主动学法知法守法。

审慎对待高息诱惑。储户需要警惕“直存”风险,避免受高息返利诱惑。办理银行相关业务,应通过银行网点、银行官方网站、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办理。切勿通过不明网站、不明链接、不明身份人员办理。储户应理性对待高息回报,高收益往往意味着高风险,应参照本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投资。

核实信息。在参与任何金融业务前,应通过正规渠道核实相关信息,确认其合法性和真实性。这包括检查公司是否具有合法的金融牌照,以及其宣传的材料是否真实可靠。

保护个人信息。不随意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,防止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。

及时举报。如发现涉嫌非法集资的行为,应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或金融监管部门举报。对于以金融创新为名的集资活动可能涉嫌犯罪的,注意收集证据,及时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公安司法机关举报。


内容来源:广州金融科技公众号

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HkDOCoGGrMhcHbRDYhJ3CQ